“塞上江南”展新貌
“塞上江南”,稻香鱼肥,瓜果飘香。习近平总书记情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两次视察宁夏,为宁夏擘画“建设美丽新宁夏,共圆伟大中国梦”的蓝图。牢记总书记嘱托,宁夏立足资源禀赋,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奋力前行。近期,本刊记者跟随“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感恩奋进新征程”全国党刊全媒体宁夏行主题采访团走进宁夏,实地感受宁夏乡村振兴、生态治理、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包兰铁路沿线,麦草方格防沙治沙成效显著。
乡村振兴,书写新答卷
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姚磨村的万亩蔬菜种植基地里,绿油油的冷凉蔬菜长势喜人。刚从基地摘下的番茄,酸甜可口,汁多味浓。姚磨村气温偏低,种植冷凉蔬菜有着天然优势。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姚磨村万亩冷凉蔬菜基地时深情嘱托:“蔬菜品种很好、质量很好,要按照标准化种植生产,经得住检验,努力达到有机食品标准。”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姚磨村不等不靠,找准符合自身实际和特点的产业发展方向,规模化种植冷凉蔬菜。
“‘冷凉’不是蔬菜的名字,而是宁夏地理条件给予我们发展蔬菜产业的底气。”姚磨村党支部书记程广锦说,如今,姚磨村建成原州区首个万亩冷凉蔬菜基地,蔬菜品种有30多个,有机蔬菜品种8个。2022年,姚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3万元。以此为契机,固原市大力发展冷凉蔬菜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45亿元以上,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菜篮子基地。昔日苦甲之地,如今已成为声名远播的“中国(西部)冷凉蔬菜之乡”。
烈日炎炎,走进富贵兰(宁夏)实业有限公司闽宁镇帮扶车间,车间内明亮洁净,伴着悠扬的乐声,工人在忙碌地制作服装。该公司是福建省第11批援宁工作队于2019年4月引进的项目,主要加工生产校服、棉服和羽绒服,为闽宁两省区各中小学校提供订单服务,帮助移民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据该公司负责人许上等介绍,目前有100余名妇女在此务工,每月收入最高的达5000元。
“空中不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沙子跑”,闽宁镇镇史馆里的照片记录着该镇最初的模样,从茫茫戈壁到如今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等诸多荣誉,闽宁镇走出一条先富带后富、东部扶西部、“多数”帮“少数”、外力促内力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昔日“干沙滩”变成今日“金沙滩”。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曾专程来到闽宁镇,作出“闽宁镇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我们要把这个宝贵经验向全国推广”的指示。
贺兰山下,沃野千里。黄河两岸,生机盎然。闽宁协作,共叙山海情深。如今,宁夏农村大地旧貌换新颜,绽放出乡村振兴的绚丽之花。
生态治理,绘就“塞上江南”新画卷
生态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宁夏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东邻毛乌素,北接乌兰布和,西濒腾格里,宁夏三面环沙,是荒漠化防治和“三北”工程建设的重点区域之一。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赋予宁夏“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任务。
中卫市沙坡头地处我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干旱少雨,包兰铁路从中穿过,防沙治沙成为一大难题。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卫人,中卫市西郊林场场长唐希明上大学前最大的愿望便是离开家乡。但看着家乡被漫天黄沙所困扰,上大学时他还是选择了治沙相关专业。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唐希明埋头钻研,开启治沙的职业生涯。在地上用麦草铺出1米×1米的方格,然后拿起铁锹将60厘米左右的麦草拦腰扎入沙子,这便是他和治沙团队经过艰苦探索和试验研究出的麦草方格固沙法,这项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被称为“中国魔方”。
在中卫市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展示着从1955年建站以来科研人员防沙治沙的研究成果。“生物土壤结皮,是荒漠化治理的重要生物策略之一,这是‘沙’变‘土’的关键。”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副站长贾荣亮说,这项技术的成功是科研团队10多年的心血。正是这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挡住了腾格里流沙进攻的脚步。
草木翠绿、虫鸣鸟叫、清流汩汩,吴忠市古城湾人工湿地一片生机盎然。位于黄河之滨的吴忠市是宁夏引黄灌区的重要区域,黄河穿境而过,该市通过打造人工湿地改善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这块240亩的人工湿地,是会呼吸、会净化水质的生态系统。”吴忠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杨瑞指着清澈的溪水说,这些都是来自吴忠市第一污水处理厂的污水,通过管网输送到古城湾人工湿地,经过吸附、过滤、氧化还原、微生物分解后,水质变得清亮。在湿地不远处的出水口,清水潺潺,汇入黄河。
从麦草方格固定沙丘法到发展沙漠旅游,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从黄河综合治理到建成国家湿地公园,如今的宁夏生态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产业强区,“六特”产业享誉海内外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宁夏重要讲话都将发展放在第一位,指出“发展是解决宁夏一切问题的关键”。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特色产业发展为目标”的重要指示,宁夏着力打造农产品品牌,大力推动葡萄酒、枸杞、牛奶等“六特”产业迈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雨后的清晨,来到位于贺兰山东麓的志辉源石酒庄,种植园里绿波涌动,酒窖中弥漫着醉人的葡萄酒香。宁夏将葡萄酒产业作为“六特”产业之首,充分发挥产区优势,做大贺兰山东麓产区品牌,着力打造“世界葡萄酒之都”。目前,银川市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26.2万亩,建成投产酒庄66个,葡萄酒原酒产量5.4万吨、7000万瓶,贺兰山东麓成为全国最大的酿酒葡萄集中连片种植区和酒庄酒产区。“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宁夏葡萄酒产业正向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当惊世界殊”目标大步迈进。
盛夏时节,鲜红的枸杞挂满枝头,中卫市中宁县玺赞庄园的枸杞基地迎来繁忙的采摘季。作为“中国枸杞之乡”的中宁县,枸杞综合产值已突破130亿元,“中宁枸杞”以190.32亿元的品牌价值进入全国农产品区域品牌价值前十强。而位于银川的宁夏沃福百瑞枸杞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开发出枸杞原浆、枸杞籽油、枸杞粉、枸杞多糖等多个品类,产品出口至澳大利亚、北美、欧盟等27个国家和地区。如今,枸杞成为宁夏的又一张特色名片,全产业链产值达270亿元。
金典纯牛奶、安慕希酸奶、舒化无乳糖牛奶……在吴忠市金积工业园区的宁夏伊利乳业生产车间,高端奶系列产品琳琅满目。宁夏伊利作为吴忠奶业的龙头企业,通过“以商引商”模式吸引11家配套物流供应商及厦门吉宏、广东汇伟等业内优秀企业落户吴忠,带动金世纪包装、嘉信吸管等企业规模、产值及利润实现翻番。
目前,吴忠市规模化奶牛养殖比例达99%,日产生鲜乳4350吨,形成饲草种植、奶牛养殖、乳品加工、印刷包装、冷链物流等上下游贯通的全产业链,牛奶产业成为吴忠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典范。